当前位置: 首页 > 向阳学校 > “天人合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天人合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2022年03月14日 14:52:31 来源:网校空间 访问量:21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灵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天人合一”中的“天”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宇宙,人头顶着“天”,脚踩着地,人、天、地构成整个宇宙。

一、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道家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人与自然,研究万物,人属于万物的部分,天人合一。道由阴阳之气构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万物的本源。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修的是大气,是天道之气,阴阳之气。

阴阳学说的天人合一:世间万物均有阴阳,是阴与阳的相生相克,是阴与阳相互变化,是阴与阳相互作用,人属于万物,天人合一遵循阴阳变化之规律。

五行学说的天人合一:世间万物均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是这五种元素的相生相克,是五种元素的相生相克,是五种元素相互变化,是五种元素相互作用,人属于万物,天人合一遵循阴阳变化之规律。

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一是物质组成上的合一,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由万物之母的道(最小的道)组成。人也不例外,人也是由道最小的道组成。从物质组成上,说明天人合一。

二是运动变化规律上的合一,人遵循地的规律,地遵循天的规律,人、地、天都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从运动变化规律上,说明天人合一。

从运行法则上看,人排列在最前面,说明人是最高层面的,最大的。

从宇宙物质组成的复杂程度上看,人是最高等的,最复杂的。

老子的天人合一,是物质组成上的合一,是遵从规律上的合一,并不是人能够控制世界,并不是人能够决定世界。

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是讲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人与社会,人如何融入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规范,为社会服务,统治阶级服务。儒家思想是仁、义、礼、智、信。用来规范人的行为,是人在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分离出法家、墨家等派别,但同属于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学派。儒家养正气,坦荡之气、浩然之气、光明正大之气。儒家之气来源于天,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源于道家,用于人类社会。

儒家最早提出“天”这个概念的人是孔子。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阳货》)这就是所谓的自然之天。他说过“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论语. 述尔》)这就是所谓天命之天。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从一开始便是讨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人类的精神价值来源。《中庸》开篇即讲“天命之谓性”,人性的根源在于天。《周易》讲“圣人与天地合其德”,这里所说的“德”应该是现代汉语中“德性”或者说是精神价值。

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也恰恰是建立在不违天时,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的。荀子在其《天论》篇中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这里的“天”强调为“自然”之意。荀子认为,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掌握天时,利用万物,强调只有尽人、物的自然之性,方能参与天地之化育。

三、释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释家是讲人与人的关系,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对人的影响,人际交往中的道理,用空、空、空、空的心态为人。

释家的基本思想:人间性、生活性、利他性、喜乐性、时代性和普济性。认为一切皆为虚幻;不可说,一说即是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释家化怨气,解除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化解矛盾。

释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就是佛教的天人观。佛教并非中国的本土文化教派,但在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与宗教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中以及宋明以后三教合一的时代风气下,佛教对儒、道两家的思想都有所吸收和接受。释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来源于道家。

四、医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医家是讲人体的内部关系和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研究人体的内部各器官之间的平衡关系,失去平衡是生病的原因,中医治病就是调理平衡。经络是人体建立平衡的通道,是气之通道不通则失衡。医家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治疗疾病。讲究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特点。医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来源于道家。

医家通元气,使阴阳之气在辩证统一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从而达到天人合一。

因此,“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灵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天人合一”是哲学,是中华民族通过5000年的生活、生成实践总结出来的文化理论,是引领中华文化道、儒、释、医等各家文化的发展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科学属于哲学的范畴,哲学是大科学,是广义的科学,是实践科学。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是小科学,是狭义的科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一部分,但实验绝不能代替实践,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来就没有人说:“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原文信息:
原文信息:
原文信息:
原文信息:
原文信息:
编辑:张双峰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定襄县受禄中心校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