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白村学校 > 激发朗读兴趣 提高朗读实效

激发朗读兴趣 提高朗读实效

2021年06月06日 13:58:30 来源:网校空间 访问量:5

激发朗读兴趣 提高朗读实效


听、说、读、写为语文素养的四个主要方面。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听和读归为信息输入,而将读和写归为信息输出。读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学生披文入情的有效方式。因此,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在课堂上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一、激发兴趣,需要多种形式的朗读
  古人读书,抑扬顿挫,有时甚至伴以击打等动作,因此古人读书往往读到手舞足蹈,读到捶胸顿足,甚至满脸泪花。古人读书,读得尽兴时读得入情,读得入境。但现在的人读书往往正襟危坐,毫无激情。长此以往,学生必然是兴趣全无。因此,教师应注重朗读的形式,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想读,愿读,并且读出文章的味道,读进文章的情境去。常用的朗读形式有以下几种。
  1.教师范读,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跟读”。
   朗读不等于认字,因为认字只需要读准字音即可,而朗读还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所以朗读,必须掌握一定的句法,一定的技巧,必须对文本有一定的解读能力。小学生要读准字音也许不难,但要达到朗读的要求,读出感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该精选一些典型的课文,进行范读,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比如节奏,断句,重读,轻读,拖音等等。除了朗读技巧,教师还要读出文章的意境,读出文章的情感,通过情绪的渲染,带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成功的范读,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文本之美,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朗读技巧,还能让学生享受朗读之美,激发朗读兴趣。
  2.辅以音乐,发挥音乐的作用,让学生“配读”。
  相对于文字而言,音乐更原始,更感性。即使不懂音乐的人,也常常能听出音乐中的喜怒哀乐。将音乐与文本相映衬,往往能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朗读效果。在学生朗读时,合理的选配音乐有助于学生多种观感参与学习,强化学生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要让学生读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情感是很有难度的,因为很多学生既没有独自在他乡的经历,也不明白插茱萸的意义。此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下陈少华的《九月九的酒》,这首歌通俗易懂,音乐哀怨低沉,配上陈少华沙哑沧桑的声音,定能打动不少学生的心。在学生听完这首歌后,感性地体验到在外的漂泊感、孤独感,教师再配上音乐让学生朗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学生就极有可能读出王维登高时的思乡之情。
  3.角色扮演,发挥团体的作用,让学生“共读”。
  为了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兴趣,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按角色朗读。一般来说,如果文章中有多种角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与同伴一起朗读。分角色朗读,既能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某个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并在角色模拟的过程中释放“自己”的情感,还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强他们的交流能力。在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抓住角色的性格特点、心理特点等,再进行朗读。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换角色朗读,通过比较不同人对同一角色的朗读,来分析、优选朗读方法。
   二、提高实效,需要扎实有序的训练
   要提高朗读的实效,仅有兴趣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有效的朗读技巧,具备扎实的朗读功底。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时候,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分三个层次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一层次,读准字句。这一要求宜在低年级进行,具体的要求为:把字音读正确,读准声母、韵母、音调、鼻音等,发音准确、清楚、响亮;把句字读全、读顺,即不添字、丢字,不颠倒字序,不吞音。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应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让学生对照训练,力争使所有的学生都做到咬字准、断句准。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可采用范读、齐读、对比读等形式。范读,让学生跟着教师朗读、模仿,对多数学生有指导意义;齐读,可以让发音不准的学生跟着“大部队”的节拍走;对比读,可以让学生在对几种不同读法的比较中找到正确的读法。对于个别学生存在的发音问题,教师应针对性地帮学生进行训练。
  第二层次,读出节奏。这一要求可重点在中年级阶段进行训练,即要求三四年级的学生读流利,读出停顿、快慢和轻重。此时,教师可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1)注意标点符号,要求学生读出标点符号的停顿长短、语气轻重。如:句号处要有较长的停顿;问号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感叹号处要读出惊叹、惊奇。(2)分析句子的结构,引导学生划分句子的成分,将每句话分为几个相对完整的部分,并分析出这几部分之间的逻辑结构和情感联系。如读“小燕子跟着妈妈从很远很远的南方飞回来”时,可引导学生将这个句子划分为“小燕子和妈妈”、“从很远很远的南方”、 “飞回来”三个部分,再读。(3)找准句子的关键,读出逻辑重音。一般情况下,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应读重音。因此,朗读时,应让学生找出句子的关键成分,再通过重音体现出来。如读“有一天,孔雀昂着头,挺着胸,拖着美丽的长尾巴,沿着湖边散步”时,可让学生把“昂着”、 “挺着”、“拖着”读成重音。
  第三层次,读出情感。读准,是基础;读顺,是保证;读出情感,才是最终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有感情的朗读”,什么是有感情的朗读呢?我认为,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读出语言的节奏美,让人感觉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读出文章的意境,读出文章的清幽古朴,或是热闹繁华;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怨,读出作者的爱恨痴嗔狂。要读出感情,必须对文本有着深入的了解,因此教师除了让学生剖析阅读文本外,还应让学生多了解与作者或与阅读文本有关的相关资料,以便学生能更贴近文本,接近作者。

原文信息:
编辑:赵正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定襄县受禄中心校 特此声明。